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盼着能有校车接送,朋友嘲笑我说:“幼儿园又不是学校,哪来的校车?”后来女儿上了小学、中学,我还是盼,又有朋友说:“孩子上学,要么你当爹的接送,要么干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等谁代劳呢?”如今女儿大学都快毕业了,校车依然是风中的影子、梦中的憧憬,留在遥远的地方。 如果不是接二连三的校车新闻被披露,我可能早就把“校车”两字放进《说文解字》了。问题是当年我日日想、夜夜盼的校车遥遥无期,而今的校车却常常沿着新闻热线,开进我的视野。遗憾的是,它不代表正面新闻,而是相反。远的我没统计过,只在2010年2月以来,全国就至少发生过13起校车事故,导致69人死亡。眼下这起甘肃庆阳正宁县的校车事故,更是致21人葬身黄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幼儿园的孩子! 看了这样的新闻,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在我们这样一个据说是“一枝独秀”的新兴经济体中,制造一辆结实坚固、安全可靠的校车,难道比避免矿难、比让中国足球走向世界更难吗?难道校车安全非得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才能引起“有关方面”稍微重视一下吗?难道让中国的大人实实在在地为孩子做一点事情真的那么困难吗? 我把自己的困惑与愤懑说给大家听,于是有“理性而成熟”的朋友告诫我:“万不可感情用事。伟人说过,中国的事情很复杂,考虑中国的事情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校车的生产运行与否,决不单单是一辆车的事,它涉及到立项、生产、销售、上路、立法保证、司法监督、制度护航、学校支持、司机责任,等等等等。其中最最重要的,是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相当一级的领导从讲政治的高度予以重视,从中协调,大力促进,严厉督办,最好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责成某某部委、某某国企协同攻关,限定完成时间,作为重点项目,献礼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亲自抓,部委直接抓,企业具体抓,学校落实抓。保证资金预算,保证技术力量,保证材料供应,保证一路畅通。总之,务必确保十二五期间让全国的孩子都能坐上放心校车……” 朋友不愧是见多识广的资深记者,一席话高屋建翎、总揽全局,富有思想性,饱含政策性,更具操作性,说得我醍醐灌顶、深受教育、深受启发。按照他的思路,我斗胆意识流一把—— 如果我是领导,就站在全局的高度召开一个会议、颁布一道命令,要求教育部门、国有大型汽车厂家、发改委、财政部、有关立法机构、司法机关成立联合工作组,限期研制专供中小学包括幼儿园使用的校车。中国能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然创造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能够令世界瞩目,神八可以遨游太空,天宫有能力对接成功,难道做不好一辆小小的校车?难道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上学,高高兴兴回家”? 如果我是教育主管部门,就打破惯常的思维模式,主动找到汽车厂家,明确提出合作生产校车的建议。家长有需求,孩子有需要,社会有期待,厂家有市场,国外有先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何乐不为?当然,合作是真心实意做好事,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合谋策划一个项目,炮制一项政绩,捞到一笔好处,坑害一群孩子。摊派几件质次价高的校服,大不了骗几个钱、挨几声骂,要是把校车做成“豆腐渣”工程,那就真成了谋财害命的“千夫指”了。因而决不能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落到别有用心的人手中。 如果我是汽车厂家,将极其乐意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咱们不是常说“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亏了谁不能亏孩子”吗?这样一件为孩子办的实事、好事,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您说什么?市场?价格?全国有9000多万学生翘首期盼规范安全的校车,还怕没有市场?做这样一件各方拥护的好事,还怕没有资金?就算发改委不立项,财政部不拨钱,银行不贷款,我们多年积累的资金也足够为孩子们办这点事儿。更何况,咱不是惟利是图的黑心商人,不是目光短浅的势利小人,承揽这样的项目,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算社会效益账,能够成为中国校车的指定制造厂家,那是莫大的光荣! 如果我是立法机构,就要正儿八经地颁布一项校车管理法规,对于校车使用的材料、必须达到的性能、行驶使用的专线、司机必备的条件,学生享受的服务,学校应负的责任,交警应尽的义务,社会车辆和行人避让的规则,财政税收的优惠及保障,家长须有的配合,等等等等,都详细立法,不容丝毫的含糊和变通,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据说美国早在1939年就颁布了校车法,此后不断完善,今天,那种涂着醒目黄色、憨头憨脑的大家伙,还神气而安全地行使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享受着超规格的待遇,即便总统车队与校车相遇,也要毫不例外地避让,决无“让领导先走”一说。美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咱不能学,但这项法律深得人心,真正让人看到了“孩子的天堂”是啥模样,可以学。 我作为孩子的家长,将对这项重大决策脱帽致敬,向所有为此付出劳动的教育部门、汽车厂家、财政部门、立法机构鞠躬致谢。如果有必要,我很愿意拿出一个月的工资表示对此项创意的支持。如果咱们国家真的拿不出这笔为孩子们花的钱,我相信全国所有的家长都愿意为此捐款。只是,那带着体温的款项必须分毫不差地用在孩子们身上。 我知道,这篇外行的小文肯定会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也势必会受到不少明白人的嘲笑。管它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就此打住吧。(文:朱铁志 求是杂志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