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慈善管理如何面对善心拷问
新华社南昌1月9日电(沈虹冰、胡锦武)兰考县民办收养所的一场大火,夺去了7条弱小的生命,揭开了国内民间慈善事业长久以来的生存窘境,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些地方的相关管理部门对民间慈善表现出的消极冷漠。意外事件令人心痛,背后的现实促人深省。 郭美美事件之后,带有公办色彩的慈善公益机构面临信任危机,而没有庞杂的组织和程序,响应快速、公开透明、亲身参与、看得见结果的民间慈善行为则开始变得异常活跃。 慈善,充满着人性的温情,散发着浓浓的暖意。对民间慈善的引导和管理是社会转型时期政府部门需面对的重要课题。过多的限制、管理的冷漠、救助的缺位,将打击乃至扼杀民间自发的慈善心。采访中,退休的兰考县原民政局长对记者坦言,职能部门对待民间慈善行为长期采取的是“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的态度。这种消极冷漠态度,让诸多民间救助行为,从一诞生就在“非法”的状态下等待被伤害的命运。 在迫切需要的社会慈善和民间自发的爱心面前,主管部门态度消极就是渎职。它伤害的不仅是公众的“爱心”、“热心”,更有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道德体系。 兰考县的那场火已经熄灭,反思和检讨却不该停止。“做民间慈善,我到底要付出怎样的代价?”面对这一令人心酸的发问,职能部门不能再冷漠地“飘过”。 |
责任编辑:卢 阳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