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生产性保护遭遇难题:弟子难招 人才难留
发表时间:2012-02-13   来源:新京报

  回报有限 徒弟难招

  非遗传承人如今最挠头的事情就是选徒弟。

  “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是非遗法规定的传承人的首要义务。

  传承技艺也是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硬性要求之一。去年,这一硬性要求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再次得到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首批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内联升,选择徒弟也很艰难。

  2009年9月,“内联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何凯英正式收下三位“开山门徒”。拜师仪式上,何凯英宣读已传承156年的“师训”后,依次接过任晨阳、刘伟、蔡文科这三位男徒弟双手敬上的拜师茶,随后向三位徒弟赠送鸭嘴钳等4样一套的手工制鞋工具。

  三位徒弟全是“80后”小伙儿。

  如今,已经学艺2年多的任晨阳,已经专门担任起内联升“高端定制鞋”的工作,从量脚画样、配底、上鞋等内联升制鞋的全部流程,他本人要全程参与。

  而对于内联升鞋厂的普通工人而言,一般只参与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这是作为非遗传人正式徒弟与普通工人的最大区别之一。”

  内联升总经理助理王强说,现在“80后”孩子眼界宽,选择多,真正愿意踏踏实实学门手艺的人并不多,况且现在这类传统手工艺的回报也有限,短期内并不能实现财富积累。

  “过去是徒弟求师傅。”王强说,内联升的传统手工艺历史上一直是口传心授,被选为徒弟,对于以此谋生的制鞋者而言,是莫大的荣誉,“这至少意味着自己可以凭着一门手艺养家糊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找到一个有心学习的徒弟不容易。

  这样的困惑和担忧在高文英这里也同样存在。

  1974年,不到20岁的高文英开始学习木版水印,当时同时与她一起学习的大约有20个人,如今仍在一线传承和从事这一技艺的只有她一人。

  “这一行每天一坐就至少8个小时,尽量要少动,连喝水接电话最好都少来。没有兴趣,谁做得了这一行?”高文英说,受得了苦,不愿意走的孩子,她才能考虑是否收为徒弟。但是“这样的孩子,现在太少了。”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433&encoding=UTF-8&data=AAebAQAAAAcAAB7qAAAAAQA76Z2e6YGX55Sf5Lqn5oCn5L-d5oqk6YGt6YGH6Zq-6aKYOuW8n-WtkOmavuaLmyDkurrmiY3pmr7nlZkAAAAAAAAAAAAAAC4wLAIUC6cIM8d9q59l4SdcwAB_UDAOPOcCFBvz5wHaCaXNz5DxxOgtH26kt2kp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433&encoding=UTF-8&data=AAebAQAAAAcAAB7qAAAAAQA76Z2e6YGX55Sf5Lqn5oCn5L-d5oqk6YGt6YGH6Zq-6aKYOuW8n-WtkOmavuaLmyDkurrmiY3pmr7nlZkAAAAAAAAAAAAAAC4wLAIUNG6TMCT-p7tn4NdxjgEGFBUcwF8CFC3KJO21SX_fE3hZEdarH6jZyOTn&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