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不是获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这对大多人比较陌生。 “生产性保护”一出,就在社会上引发诸多争论。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让非遗产业化,逼着非遗挣钱。 “这实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误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徐艺乙说。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生产性保护的底线是不能破坏传统核心的技艺,特别是要强调“留住手工”。 在此次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评选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在生产中实现有效地传承,让传统的技艺、传统的知识体系和传统的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和传承,最终使中国的文化得到繁荣。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非遗市场复苏? 作为首批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北京的单位,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目前都正在经历着行业本身的复苏。 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下人们对于自然的回归和个性的追求,为个性极强的手工艺技艺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非遗技艺要去迎合当下人们的喜好才能实现传承呢?徐艺乙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不少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只是满足自己的需求。 类似母亲给女儿做的刺绣,当生产能力多了,才可能会考虑到市场交易,但交易并不是目的。手工技艺本身是通过手的创造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过去总是说,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丰富生活,美化生活,但事实上他更重要的是他在创造生活。 徐艺乙说,生产性保护与生产有着本质区别,生产性保护是具有生产性质的过程,但不是直接产生社会财富的过程,而生产要求对社会产生财富。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传承为目标,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做出了严格要求。对怠于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或过度开发的企业和单位,将撤销基地标牌,并向社会公告。 徐艺乙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的财富不能用钱来测算和衡量,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值得后来者仰视的,而不是简单的让其适应当下的社会。(王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