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了人格的教育“抢跑”
郭宝贝
暑期或者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奔波辗转于各种兴趣班的路上,孩子的空闲时间安排的紧紧张张,大人也陪得很是辛苦。这其中固然不乏陶冶孩子情操、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很多理由在,但是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可能考虑最多的还是“别人家孩子都去学了,咱们不去学怎么行”的论调。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只要“别人家的孩子”做了,自家怎么都难稳坐钓鱼台,这可能与国人一直以来都处在庞大的人口压力下,对下一代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忧心忡忡密切相关。
回想起80年代生人的自己,孩提时代还是很快乐的。那时候,幼儿园几乎是所有孩子的起跑线,入学时的起点几乎没有什么差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民间教育力量的推动,起跑线就不断前移了,入学时的起点就很难那么一致。入学后,在一些方面有些基础的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而形成先发优势。与之相反,没有接受提前教育的孩子就会面临边缘化,对孩子的信心也可能会造成冲击。这让家长也陷入到一个悖论之中:一方面想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一方面又无法回避如果不提前进入这种状态等到入学又有可能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当今时代,潜规则层出不穷,这种教育观念上的“抢跑有理”也可算是一种潜规则的蔓延,其结果就是加深了教育上的不公平。
梁漱溟先生曾经将现代中国教育定义为不中不西的教育,所谓不中就是完全丢掉了中国教育以人格培育为基础的传统,所谓不西就是它只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形式而无法学到它的创造力。不得不说,这个定义恰好击中了现代中国教育的要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充满了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大智慧,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隽永。传统教育的失落导致今天社会上呈现出很多问题,比如公共道德底线越来越低、校园暴力、社会诚信屡屡亮出红灯等等,不由我们不深刻反思。而西方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孩子个性的成长与习惯养成,并非特长培养。过早地给孩子压力只会造成孩子对学习兴趣的厌烦,离兴趣培养的初衷越来越远,而且最重要的是,违背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往往无法让孩子发现自我,孩子内心缺乏认同,自然难以体会到快乐。盲目于一种新理念,却仅得其形而未得其神,反而把原来我们自己好的东西弄丢了,成了现代版的“邯郸学步”吗。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模式来削足适履。人生的节奏和步伐,要靠孩子和家长一同成长,一同摸索,不需要受到别人抢跑的干扰。要知道,抢跑的人,未必永远都能跑到前面。家长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家长会惊奇的看到:原来,在自由的天空里孩子们能飞得更高、更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