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人要转型 先从这三点开始
李鹏

    这是一个“互联网+”浪潮奔涌的时代,是一个无限斑斓的海量信息时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是媒体人应当有所作为、可以大有作为的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媒体人面对的受众身份角色、思维观念、爱好需求日趋复杂、多元、多样,日益现代化的技术更使各类信息资讯无界传播,并日趋分众化、小众化和精准化,“你说我听”、“你写我看”的单一传播模式早已被即时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所取代。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以锐不可当之势快速崛起,迭代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的传播及经营,使传统媒体深深体味到了“断崖式”、“塌方式”下滑之痛。尤其是广告经营,近5年来“寒冬”愈来愈烈,下滑趋势遏而不止。今年也不例外。来自中研网的信息表明:今年1-5月,传统媒体广告刊登额降幅维持在5.8%。其中,电视广告下降3.4%,资源量则下降10.3%,广播广告下降3.9%,资源量也下降14.3%,报纸广告降幅扩大到32.0%,资源量降幅达到33.7%。 

  这些枯燥的数字,所表明的不仅仅是经营业绩、经济效益的情状,它的背后,隐藏着的、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受众和用户的流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传播力、影响力、权威性的持续下降。在这种新的媒体竞争态势下,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改革、转型、升级,更好地融合新媒体、扩大话语权,巩固和发挥主流媒体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打造一批新型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是每一个媒体人,尤其是传统媒体人,无论是从个人成长、单位发展、事业发展还是为未来着眼考量,都必须深深思索的一个命题。 

  在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重新拾起记者这个话题,我感觉,置身这个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时代,特别是在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关键期中,我们媒体人要做的,实在有太多太多。其中共性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要有事业精神。“怎样成为一个好的记者?优秀的媒体人?”相信很多媒体人都曾经扪心自问、不断思索和正在努力实践着。答案和见解自然也会众所纷纭。从我身边的优秀同仁成长轨迹看,得出的结论是:要把记者既视为一份职业,更要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仅仅作为一份职业对待,一份职业而努力,是断然做不好记者的。真正不断追求心中的新闻理想,发自内心的将新闻作为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才会人生有梦不觉寒,才会创业有激情、干事有创新、遇事勇担责;才会不怕危险不畏艰难,敢于冲在新闻现场一线;才会甘于夙兴夜寐,甘于不辍劳作,努力记录真善美,敢于鞭挞假恶丑;也才会为成长为一名优秀记者不断夯实根基。正如范长江所言:“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新闻敲诈、新闻贿赂、有偿新闻之所以时有发生,并让行业蒙羞,关键是一些媒体人完全把记者职业作为了谋生乃至创收发财的手段,完全丢失了职业的操守,更奢谈新闻理想和事业精神! 

  要创新话语表达。马克思曾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今天,当记者们手持长枪短跑、录音笔、电脑平板等各类终端,并且随时可在移动互联上即时上传图文、音视影像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生产出优秀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呢?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策划、创新的话语表达。尽管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互融互通上不断努力,传播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改观,但传统媒体传统的、固化的话语体系如何探索调整创新,让其融入受众、并为年轻一代的受众所接纳,仍然是一个亟需做、长期要做的工作。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纸媒特别是主流纸媒上依然存在说教空洞、照搬照抄、语言生硬、形式刻板,模式化、套路化现象,这让年轻读者很难接受和卒读。我们也常常尝试,记者上版在报纸上的长文章,如何“化整为零”让读者更易看更耐看?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如何阐释解读,用网言网语在新媒体上呈现?怎样跟进受众和用户的需求,在娓娓说理中讲好“中国好故事”、“地方好故事”?统计表明:用创新的思维和手段,实施的策划,组织的文章,阅读量就大,受众关注度就高。这也说明,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只有搭接上了受众的需求与习惯,才能有效避免媒体自说自话的尴尬。 

  要上承高端,下接地气。承高端,才能围绕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接地气,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基层火热生活中汲取正能量、挖掘新故事,推出更鲜活、更能打动人心的力作。习总书记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找根人民、扎根生活。新闻精品的涌现也概莫能外。纵观中外新闻名篇,无论是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还是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无一不是他们深入一线、精心采访的呕心力作。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曾这样比喻:“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不站在制高点放哨,不深入阵地、腹地侦察,怎么能当好哨兵和侦察兵呢? 

  犹记得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这样讲: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优秀的新闻作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李鹏: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价值的尺度
  2. “图灵的困境”
  3. 孔子 优雅的资深“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