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十年编辑九(久)坐案头,八方约稿需要七窍玲珑忙得六亲不走,即便五官老矣,但仍要四体勤快。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钿,一生清贫。三联原总编辑李昕却说:这辈子就是想当编辑,没有一种爱不需要付出代价,爱上编辑可能付出的代价更大。
李昕最早就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文坛耆宿、名流大师打交道10余年,眼界宽广、训练有素;做到人文社社长助理兼编辑室主任,却拒绝被提拔为主管发行的副社长,仅因当时一心只想做编辑。赴香港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总编辑,经历金融风暴,“在深井里游泳”,冷暖自知,也深刻理解了出版人的文化理想。8年后回北京,任北京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总编辑,和三联领导班子一起带领三联同仁调整思路、改革体制、解放思想,从小而特向做大做强转型,创造了规模和销售收入的新高,在维护和扩大三联的品牌影响力方面功不可没。如今,他把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验整理成《做书:感悟与理念》,读这样的书对编辑对出版人来说都是如渴饮水的一大好事。
编辑工作有时是锦上添花,有时是雪中送炭,有时是起死回生。有些作品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拒绝出版,好编辑却并不因人废言,因言废书,这些被拒绝的作品里面可能就有一些惊世之作,端看你的眼光和胆略。
当然,书中也不尽是成绩,也有遗憾、无奈、困惑:三联也曾挥泪别金庸;也曾与林青霞的《窗里窗外》交臂而失;也曾因版税或首印“拼”不过一些出版社,而目视到手的好书被抢去;也曾被其他竞争伙伴挖走重要作者而引为深刻教训;也曾因某些是非而与作者对簿公堂……
这是一个作者重视品牌、口碑与人情,也重视版税、首印与营销的求全时代。这是一个新书寿命3个月,没卖出去就再难见天日;书店上架两星期,不动销就下架;读者扫一眼、翻一下,就决定是否购买的快销时代。也是一个需要编辑具有选题眼光、文字功底、设计感觉、经济头脑、沟通能力、营销手段等十八般武艺的杂家时代。在这个时代做编辑,需要绞尽脑汁,历尽辛苦,尤其不易。阅读是一件孤独的事,而出版是一场力求双赢甚至多赢的博弈。如何既上手快,又后劲足?如何低头能查缺补漏,抬头能仰望星空?如何不仅兼顾经济效益,还能不失品位、品质、品格?
李昕说,要想做到这一切,必须重视做书的感悟与理念。他以从事出版30多年的丰富经验,从激情与悟性、策划先行、功在案头、以文会友、创新与增值5个方面入手,贯穿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宣传推广等出版全流程,用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那些产生过重要社会影响的图书的出版过程、背后故事以及经验教训,涉及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王鼎钧、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诸多文化名人。通过这些文人书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作者诚心以向,倾囊相授,使它担得上传道授业解惑之能也,这也是这本书比任何一本编辑教材都更打动人心之所在。可以说,书中的种种,是当代出版的缩影,也是当代文化的缩影。(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