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进城路:不只一张纸的距离
冯德利

    我们的一生自呱呱坠地起,就和身份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便习惯了,并且人为地对这种原本看不见的东西,加上了感情色彩。虽然城镇化风生水起,但依然可以说,中国还是个乡土社会,带有“农民”标签的人还占据着大多数。

  说起户口,或许足够让那些农村人抑或是城里人说上一辈子,因为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表面上的不同,就足以拉开生活的档次。乡下人,城里人,并不以你的足迹落脚在何地而定论,就单凭户口簿里那一张纸——“农”和“非农”的记录,人生的轨迹便从相同的起点被隔离开了。村小学的公办教师,虽然整天也混迹于乡村世界,但他吃的是“商品粮”,便有了“城里人”的优越感,在过去可以享受每星期吃一次猪肉的高档生活。

    不同的户籍身份带来的生活差距,在以后的生活中越来越明显。望着城市里密布如林的楼宇,竟找不到自己的落脚地,让进城民工伤感。即使蜗居在某个弹丸之地,也得忍受体制差异带来的苦痛。身体撑不住了也不敢住院,高额的治疗费用让人望而却步。可城里人却凭着身份优势,享受着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大额费用被福利政策肢解了,幸福之路在脚下自信地延伸着。而走进城市的农民,依然融不进城市文明。农村孩子想“走出去”,却迈不动双脚,因为被太多这样无形的压力钳制着。

  回望过去,是因为眼下的变化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一张纸的距离原本无比遥远,如今竟变得近在咫尺。国家出台新规,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与“非农”的区别。乍一听,原本属于“农”字号的广大群体该高兴了。可事实也不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以贱卖为特征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去,“农”字号的庞大群体渐渐找到了立足于城市的尊严和信心,进城找工作不难了,来自社会的异样目光也越来越少了。最重要的,与“非农”户口的人相比,家里还有“一亩三分地”等着自己,虽然产出不多,但毕竟留着一块根据地,心里就有了一种精神上的依靠。当然,还有一种不便明说的原因,那就是每年都能凭那几亩薄田得到一点种粮补贴,何乐而不要呢?
    这些可能只是“农”字号群体不想改变身份的表面原因,而深究其中滋味不难发现,农民看重的并非那表面的光鲜,而是能不能真正融入到城市文明之中。曾经一些地方的造城运动,“赶”着农民上楼,却换来更多的抱怨,因为“脚步”近了,“心”却远了,医疗、养老、教育等农民亟待解决的难题始终被悬着,又怎么能让他们放下包袱迈开大步进城呢?
    改革总在进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给人以希望。眼下,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也将付诸实施,保障房、养老问题正成为各级政府的心头大事。一件件掷地有声的民生工程,必将为户口一体化的设想赢得民意。
    户口终于要统一了。一张纸的距离由远而近,直至消失,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过去几十年的感受,足以让出身农村的我和我的父老乡亲对它爱恨交织。按照顶层设计的初衷,不久的将来,将有几亿农民成为市民。但我想,不能因为一个本儿的芯换了,就视同城乡真的一体化了。其实,农民的纠结心态,并不在于那个本儿的“芯”,而是“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心”的归宿,这张表面看来无异的纸,其内含的距离才算真的没了。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
热度
更多>>
  1. 今天,脍炙人口的游记去哪了?
  2. 一个漂亮多了美却少了的时代
  3. 文坛大家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