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欣赏精英的全力以赴还是贪恋精英的功名利禄
陈霞

 

   前段时间,单位的刘姐和领导出了一次公差。回来感慨,头天和两位大领导从贵阳飞北京协调工作未果,第二天凌晨在黑漆麻火的飞机场,蹬着高跟鞋拎着包跟在领导后面心急火燎地小跑,赶从北京飞往上海的飞机时,真心觉得自己好像电视上的精英白领。 

  关键是这么周折,事情没办成。站旁边的我就当时就想,三个人三地四趟飞机,花了多少机票费呢?事情没办成,该多懊恼? 

  在我们这个节奏舒缓的小县城,这样的工作节奏难得出现一次,所以无论谁遇到一次,都会当作重要经历和大伙反复交流。但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节奏,一般人身体受得了吗?看来精英的生活真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的。 

  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故事,实际上都是很苦的过程。就想老话说的那样,若要人前显贵,必先人后遭罪。很多人曾经有过开一个咖啡店、书店或者花店的念头,想想都觉得浪漫。某美女作家曾经采访过自创品牌咖啡馆的女老板,对女老板说自己的梦想也是开咖啡店。 女老板笑了,没有接话茬,转而跟她聊起房租、培训、氛围营造、采购、扩张发展……这些冷硬商业化,没有一个和浪漫美好有关系。原来连锁咖啡店老板娘,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捧杯咖啡看本书,在温暖优雅的咖啡店里,窝掉一个又一个下午和晚上。人家总是在连轴转,从一家店巡视到另一家店,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很少说多余的话,很少做无谓的事。恩,这才是咖啡馆老板的真实生活,脚踏实地努力出来的安全感。 

  因为在编辑部工作,我接触了很多梦想做作家的人。作为一名还算资深的读书人,我总结成名的作家们,除了文字天赋,努力、机遇、坚持等等因素,统统不可或缺。某位作家曾经坦言,作者的家人其实是很苦的。自己每天下午按时写作三小时,灵感来或者不来的时候,更是整天窝在书房不出来。家人每天把饭端到门边,见自己一面都难。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期间,过着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靠着恩格斯等人的资助才得以继续。而看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才第一次知道,他是用命来写作的。当他写《平凡的世界》才到2/3时,已经病入膏肓,甚至可以说是奄奄一息,他在文章中写道的:“第二部完全结束,我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被扯断。”他这样描述,“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见,死亡的阴影正从天边铺过来。”之后,他是靠了榆林著名老中医张鹏举的中药,才勉强活过来,张鹏举生前告诫他的是:“要彻底休养!”路遥当时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小心保养,争取好好活着,另一条是拼命写作,随时可能死。 

  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路遥选择了与时间拼命。他形容自己,“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希望自己能给读者呈现一部完整的作品,他最终实现了这个愿望,用自己的生命作为筹码!这,大概是路遥的作品能打动广大读者的原因之一。年仅42岁的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后,就永远地告别了家人、朋友和他深爱着的读者! 

  如今这种清教徒式的写作似乎少了,蹦入眼睛的都是其中年收入达千万的“大神”级高收入网络写手。然而,网络写作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人人都能赚大钱。据新闻资料显示,达到“大神级”收入千万元的网络作家,全国也就50多人。“大神”之下,则是数以百万收入平平甚至惨淡的网络写手。 

  对于种种耀眼的精英大神,我心里有羡慕,却没有嫉妒恨。因为,深知自己既无过人精力,也没有超常天赋以及长久的恒心,至于“机遇”这种东西,更是可遇不可求。精英总是很拼命,很拼命的却不一定是精英。因此,精英的生活,望望便好。认命且安心过好自己平凡的小日子,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呢。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价值的尺度
  2. “图灵的困境”
  3. 孔子 优雅的资深“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