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热播的抗日电视剧《寒山令》中,苏州刀会大当家大先生,虽然只是个评弹艺人,却满怀爱国之情,杀敌寇护国宝,宁死不屈,让先生这一形象大放光彩。这一角色安排看似无意却是有意,因为在中国历史中,先生一直都是有才学、有品性、有担当的对国家有贡献的德高望重者,它代表着中国人最想要成为的样子。
从字面看,先生即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作为称呼,其由来已久。最早出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先生即资深的教师,被封建社会各朝各代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便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让先生与教师称谓融合,沿用至今。毛泽东当年为徐特立贺寿时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一代伟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在鲁迅的笔下,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跃然纸上。还有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季羡林等现代教育学者,都被人们尊称为先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和美德。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句先生,饱含着万般深情和崇高敬意。《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即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百家争鸣,先生的使用也宽广起来,这在诸子百家的书中随处可见。《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为社会上年长而又有学问的人。如程子对墨子说:“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有学问的墨子被程子称为“先生”。《国策·卫策》中说,“先生长者,有德之称。”此处表明,先生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到了明清时期,先生已延伸为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变成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董先生(董其昌)曰:‘ 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明代的董其昌和黄道周的先师主考官袁可立是同年,这里的“先生”仍有传统称呼的意义。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渗入,中国也有了李先生、孙先生等对于普通人的称呼。其不卑不亢,平平常常,成为民国年间时髦的称呼,到五十年代初仍然盛行。先生也从最初的狭隘意义扩展到依靠脑力贡献社会、维持生计的人,如医生为郎中先生,会计为账房先生,看风水的为风水先生,如此等等。同时,受英语的影响,把丈夫称为先生的说法也开始流行,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家庭。当然,这些先生均是男性。到了近代社会,有才学的女人也被称为“先生”,像何香凝、宋庆龄这样的政治家,冰心、杨绛这样的文学家,以及吴健雄、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等等,人们都尊称她们为先生。
先生不是三教九流,也不是胡乱称呼,它的演绎发展,凝结着国人对文化、对道德、对做人准则的高度衡量,它是心怀敬畏、发自内心的敬称。虽然现今,人们很少使用先生,但先生的品质定性和规格依然在,其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尊称,是钱、权换不来的。(西安 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