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我们仨》 读懂幸福
徐徐

    一口气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已是而立之年的我突然领悟,幸福就是一家人团聚时的相亲相爱,离别时的牵肠挂念,是风雨中的搀扶,是坎坷里陪伴……

  《我们仨》这本书出版后,便成为备受读书人共同推崇的好书。全书没有富丽堂皇的词语,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更没有激情四溢的演说。时年92岁高龄的杨绛,以冲淡平和的笔调记录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钱媛享受63年的人生经历,他们不求富贵不求名分,他们拥有最简单的快乐,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在这个家里,每个人性格各异,却都拥有一份乐观豁达的心态。文章洗尽铅华,干净素朴,就像一场温馨而动人的电影,把一个可爱的学者家庭、一段绵长久远的回忆,缓缓呈现。

  在杨先生的作品中,她们一家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家。就像书里写的那样“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正是透过这平凡的家庭,琐碎的时间,让我们领略了一代文学巨匠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年轻时远渡重洋求学,又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学成归国,足迹跨过半个地球。他们经历了风云多变、灾难重重的半个多世纪:战火、疾病、生离死别……即使在最贫困交加,最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仨都那么充实而富足、幸福而充满诗意的生活着。杨先生说,我们不曾浪费一点时间而放弃读书,不曾忘记过对生活的信念。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钱钟书先生有机会留在国外,有机会获得很好、很优越的生活待遇。然而,他说:“我们是中国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意做外国人。”钱钟书毅然地回到祖国,回到了我们仨中间。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阐释了爱国、爱家,阐释了什么是乱世中的淡泊宁静。钱钟书与家人再度团聚时,曾深情地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表达了对家庭、对妻女的无限眷恋和浓浓挚爱。读到这里,我禁不住心生羡慕。怎么不羡慕呢?能有这么一个家,欢喜忧虑能淡然处之,惺惺相惜,纵使路上有离情,也是朗朗一生。

  民族危难时的相携报效祖国是一种幸福,风云动荡时的不离不弃是一种幸福,平静生活中的惺惺相惜也是幸福。书中记录一家人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同时,用了更多的笔墨来回忆一家人的相濡以沫。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段,但杨绛先生却可以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一粒粒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璀璨的项链。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杨绛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拙手笨脚的钟书常常做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把手弄掉了,妻子说:不要紧,我来安上。钟书也就真的放心了。”一个憨厚老实,一个慧心如兰,作为横跨两个世纪的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绛女士始终对自己的学术成就保持低调,对丈夫深深敬佩但从不夸耀。

  这就是杨绛笔下的我们仨,它宛若一杯绿茶,清新扑面,又回味悠长。读罢此书,心中涌着的是满满的感动,感动于这简单的快乐,感动于这种浓浓的温情。杨先生用娓娓道来的讲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幸福不在于华衣锦食、不在于功名利禄,幸福就是简单地生活着、努力地搀扶着、相互地体谅着。幸福就是善于在生活中寻找浓缩着亲情的珍珠,将她们连接成美丽的项链。

  有人说,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爱读不同的书。是的,如果说《爱丽丝梦游仙境》让童年的我懂得了善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青春的我读懂了坚强,那么《我们仨》便让而立之年的我懂得了幸福。(合肥 徐徐)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念杨绛:唯愿喜爱胜“刷屏”
  2. 党员老爹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3. 傅雷最后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