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子和诗人如何致匠心
陆玄同

 

    在厨师界和文学界,有两个大师级的人物。

  一个以精湛的解牛刀法大显身手于梁国总统面前而扬名立万。一个以狂傲不羁的性格为大唐帝国书写了不朽诗篇而传唱千年。

  一个是严谨专业的星级大厨,一个是执着专注的浪子诗人。

  一个是都市打拼的高级技师,一个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富家子弟。

  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镶嵌着的却是同一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并非只体现在使用刀凿斧削的工匠身上,也不像晒A4腰,秀i6腿那样汹涌而来,悄然而去。被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精华不能主要看气质,而是那些倾注了专注、技艺、灵感、耐心打磨出的成品,和附着于其上人格魅力。

  心到、手到,专注于一件事并做完他

  泛黄的古书里,那个为妻子之死击鼓而乐的豁达庄先生在他的私人笔记里造出那个时代的“网红”——庖丁,就是那个闭着眼睛解牛的墨家地下党。

  从他给梁惠王表演解牛秀便知一二。

  话说那是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只见他四肢协调有致,手到之处,使原本相连的骨肉不欢而散。

  梁惠王很惊叹:这小伙子,中!

  庖大厨端起架子说,他和牛接触不用眼睛凭精神,脑子幻想的是全牛肢体图。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这把刀他用了十九年,依然那样锋利。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连卖油老汉都说了,无他,唯手熟尔。

  不浮躁,专注于一件事做好做完美,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氛围下,这恰恰是很多人身上欠缺的一种精神,也是很多企业欠缺的一种企业文化内涵。人们的一种普遍意识——技多不压身,但实实在在的全能手并不多见。

  而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历史教诲也更多的停留在了口头教育上,不管是制造业、教育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在迫切的出成果,“唯成绩论”就是华而不实做法的结果。拿着把迟钝的老刀挥舞不息,所出成果一点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庖大厨继续说道:每每遇到筋骨交错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提高注意力,小心翼翼地把视力集中到一点,打起节拍做起慢动作,用刀轻如无声,霍啦!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听罢,梁惠王的掌声久久不息!

  如此出神入化的刀法,若孙大圣当时请他降服老君的那只狂牛肯定妥妥的。

  解牛的快与慢的结合,如同阴阳之道,本是自然行为,也是长久之力,工作也是,生活也是。伊朗有句谚语,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

  我们的圆珠笔生产数量巨大,但是核心零件还得依靠进口。贪多不求精,是浮躁众生相下的真实表达。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真正的去完成一件事,缺少了用心雕琢的耐心与细心。

  其实工匠精神就如同习武精神,需要做到心到、神到,才能专注,进而融会贯通,登峰造极,出神入化。

  当匠人有了创造力,他手中的作品就有了灵魂

  仅熟能生巧不够,还需几分执着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说起这一点还得有请太白先生登台,这是个我们很熟悉的陌生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出身扑朔迷离,是他又不是他。一百个读者眼中可能就有一百个李白。

  他不仅留下了惊人诗篇,更拥有常人所不及的生命张力,这股执着与坚持的力量和奇思妙想的表达让他以“诗仙”之荣耀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声流不息。

  他极富想象力,抓住一只萤火虫也能说出“若飞天上去,定作月变星”这样奇思妙想的佳句

  一个只闷头干活的工匠不是好工匠,工匠也需要创造力,这是“源头活水”,是让匠人的作品拥有质感和灵魂的源头。李白这个玩文弄字的文化人也正因此跻身文学巨匠的行列,被瞻仰至今。

  但这远远不够,他的世界在远方,心里装着理想和信仰,半背着简简单单的旅行包,乘着“11路”公交欢快的迎着朝阳大步奔走。游乐途中他看见老太太要将铁杵磨成针,内心很是触动。他不也是这般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吗?

  他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居庙堂之高。

  你无法想象那个“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家伙会委曲求全的给别人投简历。但他的求职并不顺利,因为他总是摆出一副“我是爷”的姿态,让面试官很不爽。  

  人才市场上的CEO个个都是笑面虎,李白傻傻的一根经。

  别人写求职信,最起码是要低调谦虚的,但李白不,“何王公大臣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不出所料,面试官把简历扔到一边冷笑道,“傻帽”。

  但李白是个百折不挠的人,说白了他这人干啥事都有瘾,平生有使不完的力气,耗不尽的激情。

  在长安地界,他也时不时到长安街头露露脸,结交一些朋友。有时也有惊喜,终于能够敲开一扇门,但很快又关上了。他吃尽了权贵的苦头,抱怨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处处碰壁的他总结过去的十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一次次的失意或许正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爱迪生不也是失败了8000次才成功的发明了灯泡吗?

  他继续漂泊着,不知何时是个头。

  终于,李白等到了他的春天。玄宗发现了他,读了他的诗,不时的赞叹“nia nia,写的太好了(陕西话)”。

  接到喜讯的李白又拽了起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嘴里不停的哼着翻身农奴把歌唱。

  大明宫里他侃侃而谈,出尽了风头。

    有了信仰 工作就变成了事业

  有人说,成功是一段路程,而非终点,所以只要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一切顺利,便是成功。

  同样李白是成功的,正是因为他不断的坚持,才催生了很多不朽的名篇,这种坚持与追求的苦难过程无意中早就了他诗歌创作的一帆风顺。

  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可能是某种苦难,但对于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笔。

  呼唤工匠精神,更要理解传承者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信仰,这是坚持的基础。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坚持。

  当更多人陷在了精神信仰迷失的泥潭,从业者恐怕也就缺少对于自身所创作、所构建产品的信仰。这是很可怕的,导致的结果就是,虚假产品横生,假冒伪劣遍野。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念杨绛:唯愿喜爱胜“刷屏”
  2. 党员老爹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3. 傅雷最后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