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否该从小学教材中被删减不经意间成了个热门话题,古典文化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引人深思。
记得有一次,我冒昧地给教育部门打电话,就大宛国的“宛”字在小学课本中的注音提出异议(小学课本中注音是wǎn,实为yuān),对方开口就问,“教材会错吗?”然后挂了电话。很无奈,我只好对着话筒说,“不会是《辞源》错了吧!”当时对教育部门的孤傲态度很是反感,先不说我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我觉得自己对文字负责的心是对的。晚上儿子放学,我只好告诉他,如果考试的时候遇到那个字就按课本上教得回答问题吧,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两句名言言简意赅的告诉你知识、科技是什么,以及重要之处。文化是什么,一直没见到这么简洁的名言,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我觉得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方向盘!
父亲初小毕业,希望孩子有出息,在姐姐哥哥都没考上大学以后失去了信心(亦或是生活困难,条件不允许,这个说法禁不住考究),就反对我上学,反对从读书上发展自己。父亲时常说孩子应该学文化,其实他说的“文化”是知识,认识字的知识,光宗耀祖的知识,并不完全是文化。
母亲也知道自己需要文化,就参加了扫盲班,识字班,以至于中年时期为别人压挂面的时候能够记录哪个箢子是谁家的面,多少斤。这些也都是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也不完全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大都是人们不自觉地体现出来。记得有一次,我们家盖房子,我和哥哥不小心将一块水泥预制板弄断了,那块水泥预制板是做厦檐用的。父亲很生气,生气是因为我们不小心造成了浪费,我说不就再买块吗。父亲更生气了,因为我的态度。晚饭时父亲说过日子要勤快,要会过。“会过”在方言中就是节俭的意思,如果谁家浪费东西,邻居们就会说他家不“会过”。勤快和“会过”就是我们家的家庭文化,家风。
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赚钱,教我贩鸡蛋,教我做生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知识,生存的知识。那时候,父亲也曾给我们讲过“忠孝仁义信”但是比例总是大不过怎么赚钱和怎么“会过”。
很多人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富裕起来,不少人成了财主。这时候,有些人想起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训,于是就极力地积攒财富,想让自己家步入“船破三千钉”的后尘,就像秦可卿为后代谋划的那样。不过他们似乎忘记了“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的古训。“勤俭和‘会过’”经过代代相传,已经超越了家庭文化,变为一个社会的文化。
富裕起来的土财主们感觉自己上半辈子受了不少罪,吃过不少苦,就开始用海吃愣喝补偿自己,岂不知“三高”在不远处等着他们,这时候缺少的是正确的饮食文化。
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尼采,形成了西方文化的轨迹。从释迦摩尼到泰戈尔形成了印度文化的脉络。华夏文明则始于诸侯间唱《诗》交际到诸子百家,甚至焚书坑儒,都为远古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些烙印直到今日仍鲜明如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掀起了中华民族汉文化的新篇章,也迎来了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让儒学彪炳史册,造就了儒家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汉朝以后华夏民族发展的主方向。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一直主导着我们民族的发展。
一次家长会,某校长说过,“孩子要有知识,有知识就有美女,有知识就有金钱”。这句话让我一愣,感觉我们的文化教育真的出了问题。
是的,“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毋庸置疑,有了知识有了科技人民就会富裕,国家就会富强。那么文化呢?文化不能创造现实的财富,真正搞文化的人没有几个可以坐香车住豪宅,但是如果文化出了问题,我们往哪发展,只创造财富,唯钱独尊吗?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连孔孟之道、诸子百家都不知道了,我们还是炎黄子孙吗?那时我们的目标在哪?在物质和金钱?其实物质和金钱是最容易得到也最靠不住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那只强大的海军难道不是在腐败的官场文化中全军覆没的吗?他们不是没有钱,后来赔给列强的黄金白银养活了多少洋鬼子,强大了多少敌人;他们有钱,可是他们缺少健康的文化,他们的官场腐败文化将一个民族带向了灭亡。硝烟还没散去,国人应该警醒!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的,文化呢?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发展方向盘!她主导着一个民族的方向,文化氛围的优劣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更重要的是,她决定了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