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过年了。这种感觉本来被淹没于忙碌的节奏中而无所察觉,直到近日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回家的行程,才隐隐感觉到内心升腾起对过年的独特情怀。和往年相比,今年回家过年的归程,多了雾霾相伴,虽然心头有些惆怅,但看得出,友人的步伐是欢腾的,内心是快乐的。
走在回家过年的路上,心情渐好,在移步换景中真切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回家的路变得宽敞了,交通的可选择性更强了,春运虽然还是很紧张,可与十多年前相比,游子的步伐从容许多。老家就有一些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年,过年时自驾归来。尽管平常在城市里打拼,小汽车的使用率并不高,但因为有了经济的支撑,为了哪怕是过年那几天的便利,他们还是选择了拥有自己的车。
回家过年是件很开心的事,在外漂泊一年的年轻人终于回到了熟悉的家乡,那种亲切带着浓浓的甘甜。更开心的是孩子与父母的团聚,是老人看到年轻人平安回家。团聚的力量让人们忘掉一年来的辛酸往事,亲情与乡愁像一盏灯,高高地悬在人们的心尖上,时刻提醒着、激励着,牢记回家的路,惦念着家门口的老井。
过去孩子们盼过年,除了图个热闹,更大的吸引力在于美食。这种诱惑如今已不复存在,在市场的大网中,哪样稀罕物不能就近买到?在某种程度上,长年在城市生活的游子更怀念家乡的小菜蔬,更怀念相聚一堂重温过年的那种感觉。于是,有的乡村办起了年俗节,不过是把以前家家都做的一些农事,郑重其事地来一遍。暂且把琳琅满目的菜市场抛在一边,自家做豆腐、熬米糖、杀年猪、炒泡米等等。
老年人做着这些活计,感到少有的舒心,从慢条斯理的手法里找回来当年的自信,找回来主心骨的感觉。年轻人乐呵呵地围观着,努力从孩子们无邪的脸上找寻当年的纯真。小屁孩们更是乐翻天,他们终于知道市面上卖的那些个好东西,原来都是爷爷奶奶亲手做出来的。
乡村是我们曾经的人生起点,是过往岁月里咀嚼年味的大舞台。眼下的乡村,正逐渐成了一个庞大的候鸟收容站。快过年了,空旷静默的村庄又渐渐恢复了生机,村前屋后的竹木花草又都恢复了往日的精神。从这走出去的每个人,不论成功与否,过年了就该回家,因为在那人生起点处,有童年的欢乐,有勤勉的思索,有生命起源与传承的根。
回家过年并非生活中的必选项,却又是人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出于情感的需要,是出于精神皈依的仪式。这种年复一年的仪式,还会年复一年地延续下去。乡愁未断,心里就会多一分牵挂;情系桑梓,将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传承弘扬。这是情感的寄托,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