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情怀”这碗鸡汤喝多了会“中毒”
陆玄同
“情怀”一词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植入了浓浓的商业气息,在一些导演的眼里“情怀”是可以变现的,大情怀往往等同于大收益。尤其是现在的电影制作者,不提一下情怀,都不好意思说这是电影。
据《南方日报》7月21日报道,近日,新版《葫芦兄弟》于30年后再登电视荧幕。但是,整体“萌萌哒”的画风、毫无新意的故事内容和场景动作,惹来众多批评。有观众吐槽,制作方打着“怀旧情怀”的旗号进行创作,实际上是在日渐多元、激烈的竞争面前,躲进集体记忆里逃避、取巧。另外一部受热议的真人电影《忍者神龟2》虽然票房一路走高,却有被认为是用怀旧的表象,堆叠出全是“套路”的快餐戏码。
“情怀”越来越像是一种利益的衡量工具,或者说更像是一碗被加热的“鸡汤”。青春本是记忆的过往,但在“怀旧”主题被狂热消费的当下,把一代人的青春过往转化成为手中的金钱,影片中除了复制粘贴,无任何新意和启发性的思考,这无异于对观众的“巧取豪夺”?一方饱含热泪拿出票子,一方满心欢喜收了银子,但回过头去看,不过是曾经在炉灶上煲好的鸡汤放到现在的微波炉里加热了一遍,干一口,为过去流眼泪。
浮躁的社会表象下是一群更加现实的生命体,现实的观众碰上了现实的导演,以至于当下的电影能够值得看两遍的微乎其微。导演们是奔着票房去的,所以不论从制作还是审美,东方题材作品更多的披上了西方华丽的外衣,吸睛的背后是以牺牲东方元素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正如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所说的,“怀旧”提供给电影的只是“万分之一个情绪出口”,永远不能代替真正优质的内容。
可当下的许多电影恰恰是用放大镜聚焦了这“万分之一个情绪出口”,而对于内容的只乐于做了一个简单的“搬运工”,这种本质化的颠倒,使得整部影片鸡汤味很辣眼刺鼻,这样的影视作品如果长期占据荧屏,一大批观众的思想和心灵都将受到毒害。
此类“怀旧”电影,宣扬的无非是对某个年代,或某个特定群体,抑或某个特定的日子的追意和怀念。然而每个人的过往都是一段特殊而独有的时光,在特定的时间有其特别的含义,如果把这种怀念的情绪堆积起来寻找一个共同的泪点,就会造成某些人的记忆失真,误把别人的过去当成自己的青春哭鼻抹泪,又如何追寻真正的自我。
今年陆续热映的《致青春2》《忍者神龟》《魔兽》《愤怒的小鸟》《葫芦兄弟》等可谓极“情怀”之能事,有的赢了票房输了口碑,有的可谓名利双收,更有的输的一塌糊涂。内容空洞无物,却塞满了情怀,导演们越在乎票房,就会愈发的去迎合观众。但是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而大众审美整体呈现“低能儿”的趋势,任何的美与丑,是与非没有了判断标准,唯有金钱可以衡量。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过分的迎合市场只会使得电影失色,复归于白纸。
话说回来,其实当下的很多电影,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内容质量来支撑,所以才选择卖“情怀”为捷径。但是这样的方式有个别一两部电影采用还好,如果大家一拥而上,都来讲情怀,并且在电影上看不到真材实料,那么情怀就再无用。而事实上,情怀也就被变成了有毒鸡汤。
翻拍的本质应该是,从内容上创新和再提高。几十年的沉淀,导演们难道真的读不出任何新的内涵和价值?不过时的作品它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显现出其特殊的价值,而我们所看到的翻拍作品,除了技术堆砌和内容的照本宣科,实在读不出任何的进步意义,或许过分的依赖于技术和情怀,使得某些导演“江郎才尽”了。
文末,以陶潜先生的那句话结尾吧:“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