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加快,久居城市的现代人心理空间日益收缩,更多城里人迫切希望通过外出旅行的方式,调剂“城市病”和“快餐式”的生活节奏。对接“城里人”这一特定消费群体,乡村成为首选。应该说但凡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景点,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尽管各地地域文化多有差异,但在我看来,多数乡村旅游都是下列模式:住宿餐饮酒店式、农业景观园林式、民俗文化陈列式、农事体验单一固定式。说好的乡村呢?无论是城市特征过“深”,还是文化内涵太“浅”,成熟的乡村游却越来越无法让前来的游客们接纳,结局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哲人曰:所有的创新最终都是对人性的探索。要使乡村旅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能触动人心灵的旅游产品。
现代人把风景挂在墙上,养在缸中,存在手机里。当他们前赴后继奔向心中的世外桃源,乡村就要给他们展现山水田园的原生态,规避城市建设模式,努力减少城市符号。保留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原始山水、古村古居、古桥古树。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是破坏环境的反面。原始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样不代表落后:窑洞里冬暖夏凉,拥有石榴树金鱼缸的四合院最让人神往,傣家的吊脚楼能传出最动听的葫芦丝声。
没了有了泥土清香,没有了白墙黑瓦的乡村是另一座城市,它远不及一棵老树、一段矮墙来得刻骨铭心。一个沉默于山野之间的小山村,光光的石板路、棵棵参天古树将一座座土坯石砌的民居,弯弯折折的勾连在一起,再现了童年往事及往日生活场景。石条围砌的井台仍然延续着那个家家挑水吃的场景,素土夯实的场院依旧诉说着晒麦打场时酷热难当、麦秸飞扬的往日沧桑…一场老电影、一盘地瓜炒豆、一串巧饼、采艾吃粽…在融入了创新元素的同时,又再现了往日生活场景;踏青、放风筝、登山祈福、唱大戏、迎灶神、贴春联、过大年…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又饱蘸俗尘烟火,也得以让发源在农村的传统文化能和发源在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城市文明中所欠缺的野趣,需要乡村来给养。
游客走入乡间,不仅可以观光游览、吃农家饭,还可以体验果蔬采摘、农事农耕。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有事可做、有乐可找。通过种养、收获、加工,参与生产过程、获得田间精耕细作乐趣和收获成果的享受。
抬头要看得见山、低头要看得见水、脚下是童年的路、心头是思乡的情,手心握住的是当下的生活。乡村,见证了岁月轮回、承载着记忆,也传承着农耕文明衍生出的传统文化,这才是乡村旅游拥有恒久魅力和永久活力的独特之处!(青岛 谭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