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真感情 锤炼硬作风
2011年8月26日上午。暴雨突降,天空昏暗,雷电轰鸣。十里河桥下,积水一个劲儿地往上涨,数十辆私家车打着双闪趴在水中,近百名市民被阻在了桥下两侧。
采访雨情,北京电视台女记者李莲不是第一次。她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重复着以前采访的流程:拍一下雨势,再拍几个工作人员排水的镜头,请负责人出镜介绍一下情况,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可以赶回台里编片子了。
“喂,哪位是负责人王绕?”用雨衣包上话筒,李莲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冲水中几个穿黄色抢险服的抢险队员大声喊。喊了几遍,却没人搭理她,大家正在水中奋战。
没人接受采访,李莲有点意外,也有点着急。就这么算了?望着瓢泼大雨中忙碌的身影,她不再犹豫。
“我要跟他们一起干,边干边采访。”卷起裤腿,李莲蹚下水,加入了抢险队伍。她1.73米的个儿,积水一下子没过膝盖,缓缓蹲下,双腿半跪在冰冷的泥水里,和工人们一道用手把沉重的抽水管一点一点抽起捋顺。
腰酸,臂疼,全身被雨水浇透,小风一吹,直打冷战。这时,身边有个抢险队员扭过脸儿,冲李莲点点头,眼神中有惊讶,更有赞许。他,就是队长王绕,已经在水中奋战了3个小时。
雨停了。紧张排水后,积水慢慢退去,桥两侧仍有很多路人张望,不敢蹚水过马路。“我带几个抢险队员,把路人带到对面吧。”李莲主动请缨。
电动车很重,又不能沾水,三个人硬是抬了过去;三轮车拉了面粉,大家肩扛手拖给推过“河”;一个女孩儿要去面试,高跟鞋过不去,李莲二话没说,脱下平跟凉鞋给女孩儿穿上,自己光着脚把她带过桥。
“当时真是被抢险队员们的忘我精神感动了,自己也特有激情。”
穿着湿透的裤子,拖着疲惫的身子,李莲赶回电视台,一口气写完报道《雨中道路的“守护者”》。“写稿从来没这么顺过!”
当晚,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的头条,观众看到了李莲和抢险队员浸泡在积水中的坚韧,场面令人感动。
丰台区鹰山森林公园,2013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场地之一。这一天,工地上来了一个瘦小的女记者——北京日报记者汪丹,今天她的采访对象,是80后女塔吊司机孙雪。
膝盖无数次磕碰到生硬的钢条,大口喘着粗气,T恤、衬衫、小外套,三层衣服已经湿透。脚下,人影散乱,工地的嘈杂声几不可闻;头顶,50米高的塔吊驾驶室仍瞅不见影儿。此时的她,头晕目眩,双臂酸软,连安全带的挂钩都没有力气扣到上面的钢条上。从塔吊下来,汪丹数了数,小腿上12块淤青。
“如果只是站在塔吊下面用眼睛看看,嘴巴问问,我可能永远不知道女塔吊司机灵巧的身手是怎样练成的;永远不知道为了赶工期不下去上厕所,她从早上就不敢喝水;永远不知道她如何在窄小的空间里,不差分毫地操控着这个大家伙。太佩服了!上去这一趟比坐着采访一整天收获都大!”
北京晚报记者和社区医生一起到居民家出诊,看他们扎针灸、拔火罐、输液、换尿管,琐碎平凡而温暖,记者笔下生情,记录下这份发自内心的感动。
深夜12点就赶到采访现场,体验早餐车经营者从凌晨开始的辛劳;下到地下20米深的地铁10号线二期施工现场,跟随地铁建设者完成一天的工作;冒着50摄氏度高温,与抢修人员一起在仅有1.2米高的热力井中排除故障;和乡邮员在门头沟翻山越岭送邮件;背着簸箕、挥着扫把在颐和园做清洁工……
在基层这个火热的熔炉中,首都新闻工作者接受着社会实践的锤炼,心灵的洗涤,俯下身,体验劳动者的工作,分享他们的苦辣酸甜,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笔下流淌出他们的风采。
版面荧屏上,清风扑面来。锅炉工、文明引导员、地铁司机、急诊医生上了重要版面和时段;现场、细节、白描、故事、直接引语多了;“打蔫儿”、“趁早儿”、“掰扯清楚”、“唠嗑”、“粘上这个行当”等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重新回到了新闻作品中,“三贴近”的好作品不断涌现。
曾几何时,社会上有人讽刺某些记者是“四泡”:泡机关、泡会议、泡电话、泡网络。个别记者甚至靠网上扒线索写新闻,用鼠标代替了脚板。
一场“走转改”,让很多人找回入职时的激情和记者的本色,走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对劳动者的尊敬,重拾用脚底板写新闻的好传统好作风。
- 上一篇:
-
走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歇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歇
- 下一篇:
-
聚焦记录感受——山西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展播
已是最后一篇
-
聚焦记录感受——山西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