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责任感 笔尖问冷暖
去年10月27日,北京晚报记者王琼和许前程第6次来到木樨地北里7排,眼前,尘土飞扬,一间破旧的公厕正在拆除,50多天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事情还得从8月底的一个热线电话说起。 “我家门口的公厕是上世纪60年代修的,现在没法用了。夏天上厕所要点蚊香,夜里要打手电筒,厕所里连个扶手都没有,老人们每次上厕所都得拎着凳子,你们快来看看吧!”来电话的是家住木樨地北里81岁的王大爷。
拿到线索,记者王琼马上赶到现场。红砖砌成的公厕破败脏臭,无从下脚。当时是下午6点,外面天还大亮着,厕所里却是漆黑一片,只站了短短5分钟,王琼腿上就被蚊子叮了21个大包。
这在过去,也就是一条普通的热线稿。这一次,北京晚报结合“走转改”的要求,通过报道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走基层落在实处。
9月1日,北京晚报刊发了《这儿的人上厕所需全副武装》一文。随后,又专门成立由记者王琼和许前程组成的专题报道小组,持续关注此事。
“公厕产权不属于街道。”面对记者,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是一脸焦急无奈,“如果对方同意,我们可以出钱,先帮忙修缮。”
“公厕不好使,那么多大爷大妈眼巴巴地看着我们,眼里充满了信任和期待。那眼神儿……”为了“那眼神儿”,记者们顶着烈日跑市信访办,跑西城区信访办,跑月坛街道,六下社区。
不懈努力,公厕的产权单位终于同意出资对公厕进行翻建升级。施工现场,站在一旁的大爷大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拉着记者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要盖新厕所了,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记者同志,真好,真好!”
生动的采访实践,使编辑记者深切感受到“三贴近”蕴含的巨大力量。
“王峪沟的姑娘(姑娘漂亮),瓦窑的小儿(小伙子精神),马刨泉的核桃,西峰山的枣。”这是流传于昌平的民间老话儿。
名声在外的马刨泉村核桃去年大丰收,可销路不畅,30万斤核桃待售,农民犯了愁。9月19日,北京青年报编辑部接到了这条新闻线索。
驱车百里,记者李华良来到马刨泉村,一头扎进村民院子里,一边帮着剥核桃,一边和村民唠嗑。“这核桃是咱村的命根子,家家都靠它挣钱,今年外地核桃挤了市场,丰收卖不出去,愁!”
9月21日,北青报刊发稿件《核桃大丰收村民犯了愁》。随后几天,北青报连发四篇报道:《市民踊跃“团购”滞销核桃》、《收购车辆增多团购网站上门》、《马刨泉村核桃将迎采购高峰》、《村里滞销核桃售出近八成》。
两次进村,五篇报道,多方努力,30万斤滞销核桃卖出了八成,彻底改变了马刨泉村“核桃的命运”。村民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一天的进账五六千,“感觉太幸福了” !
密云县不老屯是北青报的固定联系点,多次深入,报社发现了村里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总编辑带队实地调查,连续刊发五篇报道,得到社会关注,问题彻底解决了。
“东二环东便门桥东,通惠河南有一块地方,离长安街只有500米。但它像被遗忘的角落,狭小破败,公厕5年没人清理,居民生活不便。”
一条微博引起新京报记者注意,采访报道后,东城区政府和东花市街道办事处积极回应,出资清理疏通,仅3天,公厕就恢复了正常使用,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头号难题”。
把“走转改”落到实处,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次又一次的蹲点,让记者们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用到为人民造福上来,让群众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心,也更贴近了媒体人与百姓的心。
- 上一篇:
-
走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歇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歇
- 下一篇:
-
聚焦记录感受——山西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展播
已是最后一篇
-
聚焦记录感受——山西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