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硬不避难 铁肩架桥梁
有的媒体专注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有的媒体则试图站得更高,去触碰社会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与社会矛盾热点打一场近身战。
去年9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同仁医院四层候诊区患者已经不多,一场震惊社会的恶性案件突然发生,寒光闪过,喉科专家、女医生徐文被曾经的患者连砍21刀。
一时间,网上、坊间,关于医患关系的讨论持续升温,原本就敏感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9月27日,北京日报社社长梅宁华把电话打到两个跑口记者的手机上:“走,跟我去一趟同仁医院。”
北京日报社与同仁医院相隔不过一公里,一行人走着就到了正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同仁医院。
路上,记者悄悄问梅宁华:“社长,这么敏感的事件,很多媒体都选择沉默、回避,咱们党报这时候报道合适么?”
“就因为我们是党报,在‘走转改’中,才不能回避社会热点,应该积极引导舆论,要敢于碰硬。医患之间怎么重建信任,怎么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就是要把这家三甲医院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从早上6点半到夜里11点,记者兵分几路,门诊、急诊、病房、手术室、药房,甚至是监控室、食堂,聊得口干舌燥,跑得满头大汗。
神经内科专家诊室内,主任医师张晓君翻开自己手机里的日程表,从早上7点半到医院出诊,一直到夜里完成研究生课题开题,时间排得满满的,连吃饭时间都被压缩成15分钟。“我苦点、累点没什么,就是对不起孩子。”讲到这儿,张晓君的声音变得很轻,眼圈红了。一旁,记者已泪流满面。
用眼观察、用耳细听、用心感受、用脑思考,连夜写作。第二天,4000字的《同仁一日》见报了。
记者将一幕幕画面和一串串数字摆在读者面前:西区的5个取药窗口就收方发药4000份,平均一个窗口40秒处理一张;当天全院共完成391台手术,其中,时间最长的一台手术持续了10个小时;中午,医院三个区共7个食堂同时供应近万人进餐,每天消耗3000多斤粮食,其中光蒸米饭就要用掉1000多斤大米……
一大早,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魏文斌细读了报道:“坊间网上的议论,曾让我的心变得冰凉,读了日报,又感受到了温暖。真心希望媒体理解我们,做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桥梁。”
从北京城市特点出发,循着市民最关心的社会热点,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走转改”稿件陆续见诸报端。调研,成了京城媒体深化“走转改”的抓手。
9月中旬,北京晚报记者辛宏和吴楠,推上了许久没骑过的自行车,跟着北京市统计局的基层采价员黄宝林奔忙于超市和农贸市场间,他们要搞明白的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
CPI每月发布一次,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每次数据公布后,总会在社会上引起一些质疑。“物价都这么贵了,难道统计局的同志不买菜吗?”
深入采访后,9月14日、15日、16日、19日,北京晚报连续刊发了四篇记者调研报告——《为价格奔忙的人们》,回答CPI究竟是怎么出来的,为群众答疑释惑,也增加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11月供暖季到了,北京电台9路记者奔赴燕京小天鹅打工子弟学校、四季青敬老院、永善社区、朝阳区磨房南里、和平街12区、大运村学生宿舍等地,敲开居民的门问温暖,调查提前供暖、试供暖、正式供暖的情况。
从最初的单纯体验,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再到针对社会热点深入调研,解疑释惑,京城媒体“走转改”一步步走向深入。
- 上一篇:
-
走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歇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层的脚步永不停歇
- 下一篇:
-
聚焦记录感受——山西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展播
已是最后一篇
-
聚焦记录感受——山西日报记者“新春走基层”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