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普查队员在测量嘉陵江边的石刻 洞中探险,江西省德兴市。 保护 文物普查为的是文物保护,普查就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2008年3月30日,三普开展还不到一年,依托三普中发现的首任台北知府陈星聚墓园,按照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的“要把陈星聚墓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批示精神,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投资近千万元修建的陈星聚纪念馆开馆。2008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三普开展仅仅一年后,河南省政府就及时将新发现的36处重要文物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一批新发现文物也已经得到维修保护。 浙江省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制定专项法规,提高经费投入,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新发现文物的安全;普查至今全省新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1处。重庆市将183处抗战文物点挂牌保护,采取法律手段切实保护普查成果。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各地充分认识到及时抢救、有效保护新发现文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新发现文物的保护管理,及时将新发现的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提升普查新发现文物地位,出台保护办法措施,创新保护方法。 提升 提高了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磨炼了普查队员的意志;机构设置得以加强,保护经费增加,基础设施、设备更趋完善,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 有位文博专家这样说:文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光靠书本是培养不出文博专家的。你必须实地走、实际摸、亲眼看。红山文化的陶片什么样,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片又是怎样的?如果你不到现场,不是亲自去经历,只从书本上看,那一辈子也分辨不出它们的区别。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队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吃苦耐劳、干劲很足,见到他们,从前曾抱有的对文博人才稀缺、业务骨干青黄不接的担忧就消除了。 行伍出身的吕梁山腹地的石楼县文管所所长李大勇,在十五个月的野外调查中,行程二万余里、访询一千余人、跑遍千沟万壑,绘制草图一千余份,整理照片二千余张,编写文本三万余字,普查不可移动文物316处而且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的验收。三普一线实践,让大勇成了石楼山中的文博行家。 各级普查机构反复培训,各地普查队的分组也多采取新老队员结合、以老带新的办法,既确保了普查质量,又培养锻炼了新队员,提高了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持续较长时间的工作强度,锻炼了普查队员的意志,锤炼出一支作风过硬的文博队伍。 中央财政共安排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需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0.25亿元,补助地方1.8亿元。中央财政专门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级行政区域提供用于普查的专项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积极安排普查配套经费,五年间,各地投入累计超过12亿元。江苏、浙江两省普查机构还在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的协调下,对口支援青海省文物普查,无偿提供财力、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经费的保障,不仅使得普查日常工作、培训等得以顺利开展,也使得普查设备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得以及时、普遍配发;此外,三普工作中,统一领导,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理念引领,科技支撑;科学普查,严控质量;大力宣传,有效保护等一系列贯穿始终的突出特点,保证了三普工作的圆满完成,也在整体上提升、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河北邢台:用国学经典塑造道德城市
已是最后一篇
-
河北邢台:用国学经典塑造道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