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普查小组工作人员在“阳山遗址”进行GPS定位测点。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活水乡,发现北齐造像碑。 挑战 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文物数量“井喷式”增长,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繁重;4万余处文物消失令人警醒 普查成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令人堪忧。进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与环境刻不容缓。 这次普查登记文物总量的增幅大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改善的增幅;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亟待修改和完善;大幅增加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国家文物局负责同志指出,要应对新时期文物保护面临的方方面面挑战,首要必须把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重点加强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推动修订《文物保护法》,尽快出台《博物馆条例》,研究制定《文物认定评估管理条例》、《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完善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加大法律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做好文物资源调查,推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要加强文物执法督察和安全监管,健全各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推行文物安全与执法巡查制度,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经普查统计,原来登记过,但目前已经消失的文物计44073处。由于消失文物的原因十分复杂,根据对消失文物原因的分析,大致可分为6类18种原因: 1.由于认定、计量和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从现象上消失。包括不属本次普查登记对象的(指第二次普查已登记,但不符合三普标准的对象);第二次文物普查前已经消失的、第二次文物普查误登、行政区划变更按新区划登记的、调查时已经迁移保护、另作为可移动文物登记的,以及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计量标准合并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 2.因生产生活和学术研究原因经过发掘清理,原址废弃。 3.因自然原因消失。包括自然损毁的,自然灾害损毁和火灾烧毁。 4.由人为原因造成损毁。包括因拆、改、新建改变原貌的,人为拆除损毁的以及遭盗掘盗窃消失的。 5.因城市建设、大型基本建设、农村耕作、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原因造成消失。 6.因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认定消失。包括根据记载查无实物的、丢失或下落不明的,以及消失原因不明的不可移动文物。 人们最关心的是人为破坏的消失。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指出,上次文物普查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那时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中国面临了大发展大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前所未有激烈。文物保护工作现在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对于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失。对于破坏文物,全国的文物工作者一直都在旗帜鲜明地反对,通过各种手段避免。下一步会坚决重拳出击,加大执法督察力度,打击各种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队伍 一支信念执著、坚忍不拔的专业队伍,跋涉在高山平原,游走于乡村小巷,踏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风餐露宿、冒雪迎霜 在广袤黄土之中追溯远古的遗迹,在荒僻乡野之间寻觅历史的瑰宝。他们中有被誉为“绽放在文物普查一线上的玫瑰”的巾帼英雄,有堪称民间文化守护神的志愿者,有情系三普的古稀老人,有“弃商从文”的编外队员…… 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专家审查,最后录入专用的普查采集软件,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兢兢业业普查,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河北邢台:用国学经典塑造道德城市
已是最后一篇
-
河北邢台:用国学经典塑造道德城市